6月9日下午,“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暨优秀毕业生科研学习经验交流会在功能晶体材料楼报告厅举行。晶体所所长陶绪堂、党总支书记黄柏标、副书记程秀凤,毕业班辅导教师于法鹏以及晶体所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了论坛交流活动。
晶体所优秀博士研究生刘广峰和王刚分别做了题为“分子复合物晶体的生长、固态相变、性能及晶体工程学研究”和“晶体材料的生长、固态相变与光催化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刘广峰在博士期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共晶CuQ2-TCNQ和CuQ2-TCNB的设计、生长以及固态相变研究,原位观测[Ni(qt)2]n薄膜到单晶的转变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晶体TDCB、TDBB的生长和性质等方面。发现了8-羟基喹啉铜(CuQ2)和-四氰代二甲基苯醌(TCNQ)的一种新晶相,在很小的机械力刺激下,该晶体发生了大尺度的结构相变;发现了8-巯基喹啉镍结晶过程中“分子吸管”的特异现象,并在微/纳尺度上揭示了该晶体相变、成核和生长过程中前驱体纳米颗粒长程迁移-取向吸附的非经典机制,首次在微/纳尺度上原位观察到有机化合物晶体的形成过程。王刚博士的报告从晶体的基本要素出发,研究了晶体的结构基元、晶体能带结构、晶体缺陷对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及光催化性质的影响。其中,关于以晶体场理论为依据,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近红外响应的Cu2(OH)PO4纳米光催化材料,同时发现该材料在光照下可以有效的降解水溶液中的杀菌剂。这一成果在光催化材料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两位博士在介绍他们工作的同时也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在科研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使在座的其他同学受益匪浅。他们踏实勤恳善于钻研的科研态度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期间,导师陶绪堂教授和黄柏标教授分别对两位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了两位同学在博士期间的工作的同时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指导他们如何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将研究深入化、系统化。随后,博士研究生戴元滨和硕士研究生林晓煜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与大家分享了科研学习方面的经验。戴元滨博士通过他读博前后的一些经历,告诉大家读博士并不单纯是为了写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科学梦想,在这期间,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他借用《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话来鼓励师弟师妹:“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逃避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艰辛的劳作看成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林晓煜硕士围绕着“为什么要读博士”这个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从读博的目标、读博所需的能力与读博期间需处理好的与老师、同学、父母等之间的关系的三个方面,给了低年级师弟师妹在是否选择读博的问题上很好的建议。在两位优秀的毕业生与大家结束交流之后,陶绪堂教授做了点评,对两位优秀毕业生同学的工作做出了肯定,并对他们提出的建议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还对在座的同学寄予希望,希望大家向晶体所历届优秀毕业生学习,不放过实验中的任何细节,多观察,勤思考,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次交流会的目的主要在于组织学习成绩优异、社会经历丰富、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党员,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与低年级在校学生进行一次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帮助广大在校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合理规划好学涯、职涯、生涯。
晶体所“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与优秀毕业生科研学习经验交流会的举行,既是毕业生对自己科研生活的回顾与总结,也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了科研和生活方面的诸多启发。就像毕业是结束也是开始,交流是传递也是继承,祝福即将毕业的他们未来像济南的六月一样热烈似火。
((图/孙丽)


